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百道专稿】在这个极速变化的时代,出版业究竟面临什么状况、出版业的未来将会是怎样?这些都仰仗每一个出版人的努力,在时代洪流中期待能够脱颖而出翘楚让出版业欣欣向荣、奔腾不息。百道网诚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阮海洪社长畅谈他所理解的出版业。
出版业是一个行业,一个行业的危机是单位个体和个人的危机。在这个极速变化的时代,出版业究竟面临什么状况、出版业的未来将会是怎样?这些都仰仗每一位出版人的努力,在时代洪流中期待能够脱颖而出翘楚让出版业欣欣向荣、奔腾不息。百道网诚邀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阮海洪社长畅谈他所理解的出版业,以及他的经历和感受。谈到出版业的未来,他提出未来七条趋势。
1、寡头和垄断更加明显
市场经济的规律,大鱼吃小鱼,快鱼吃慢鱼。贝塔斯曼和兰登集团都是寡头,中国的教育出版集团、科技出版集团、国际集团都准备上市。国家的内容强化管理,资本的进一步高度集中,人才和资源的趋炎附势流动,渠道和物流的进一步洗牌,都助长了寡头和垄断的行为。寡头和垄断是未来的趋势,中小企业在细分市场形成特色不会丧失未来,形成特色的根本是内容和渠道的不断创新。
2、跨行业融合是必然
技术和资本与出版的融合是重要推手,人才的引进和管理的提升是需求,利益的延伸是根本。我们是内容提供商,要努力通过跨行业融合成为内容集成商,实现产品链和价值链的延伸。当前的数字出版在出版业内似乎比较迷茫,但行业之外有关数字出版的软件和硬件平台建设却高歌猛进、欣欣向荣。实现跨行业融合,也是转型升级的最佳路径选择。
3、数字转型是过程
数字转型是过程,不是结果。数字转型依赖出版工具的革命,数字出版是内容创新的生产方式,是内容价值延伸的手段,内容的开发和制作始终是出版业的根本。数字出版关联项目的开发不是转型,是内容生产和传播方式的研究和探索。无论数字内容多么时尚和重要,纸质出版物肯定是用户不会或缺的产品选择。无论是纸质产品还是数字产品,都要依赖内容的原创和加工,出版社应该追求内容的创新,不是盲目追求工具和手段的创新。出版业严重缺乏数字技术资源和人才,可以通过合作解决工具和手段的创新,当前为了转型升级,存在大量的盲目开发和重复建设。将传统的内容产业发扬光大,在优质内容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工具和路径实现内容产品的规模数字制造、传播和应用才是真正的转型。
4、职业化和专业化是趋势
内容资源的开发、加工和维护要专业化,内容资源的高效整合和运营要职业化。专业化主要针对各类编辑和营销人员,职业化主要针对各级管理者。兰登220多名销售员,每人年销售1000种书,每年要求熟读200本书,看2000篇书评,管理60个书店。兰登打造和使用的是专业营销人员,如果没有超强的专业技能,很难承受超强的工作压力。专业技能是产品品质和产品推广的最好保障,也是企业必须稳定和激励的主要对象。职业管理者体现的是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既然是职业,也就随时面临市场的考验和企业的选聘。和行政职务关联的企业管理者不是职业化的管理者,因为考核的对象和竞聘的方式存在巨大的差别。出版行业的职业管理者如果能选择性的竞聘和自由流动,那么行业的勃勃生机也许就真正的开始。
5、未来的国际合作很普通
文化产品的输出是经营行为,是企业争夺国际文化产品市场份额的必然,不仅仅是国家意志。当前出版业的国际交流十分频繁,国家走出去战略正紧锣密鼓,可是内容的国际交易逆差十分明显。就内容输出而言,出版业更多的只是注重了版权的输出,忽视了内容的深加工和内容价值的延伸。内容的载体方式很多,载体的精心打造是内容品质和价值提升的核心要素,发达国家的纸质图书和延伸产品的价值开发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如果要把国际合作推向深入,我们必须要有针对性强的国际出版规范要求或者出版行业标准,要在以内容为内核的延伸产品开发上有更多的创新和提升。
6、大数据完全颠覆传统出版
大数据的建立一定是以知识为基础,出版业的主要职能是知识服务,大数据的云服务一定会在知识服务领域发挥独特的作用。自主出版、按需出版、数字出版、随机出版等都能借助大数据云服务平台大势繁衍,当前的出版主体肯定面临冲击。出版业的内容资源是知识服务领域大数据的基础,处在知识服务领域的最前端,所以突出当前出版业内容资源的权威性和提升内容资源服务于大数据的自主性就显得特别重要。
7、股权激励为期不远
其他行业的股权激励十分广泛,也十分成熟,但国营出版业的股权激励还没有先例。任何行业的深度发展必须依靠各类人才的聚集才能更好的实现,激励是人性需求的必然,激励是促成高效的重要手段,激励催生的职业和专业的不可替代性才是行业发展的真正动力。出版业的改革正在不断推进,行业特性正在逐渐规范化和标准化,行业监管正在常态化和信息化,股权激励的行业顾虑正在随着改革的深入逐渐溶蚀,通过股权激励来促进出版业的发展已经为期不远。
百道网:出版业目前的发展现状中,您觉得存在哪些突出的问题和挑战?
阮海洪:出版业当前的体制和机制对职工的创业和奋斗激情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制度建设和企业管理受到了事业单位的惯性思维影响,比较死板,缺乏生机。出版业的转企改制激活了经营效率,但价值观的混乱让部分出版人变得很短视,出版人注重了市场效益,淡化了社会效益;注重了规模发展,淡化了品质追求。新技术带来了内容产业的跨行业融合和竞争,互联网带来了传播的碎片化和扁平化,知识的表现形式、信息的传递方式、内容的延伸开发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出版业已经意识到严峻的挑战,但是深度变革的动作迟缓。
事业单位的思维惯性阻碍了出版业的新陈代谢,不利于企业的纵深发展。出版业的自我封闭影响了资源的有效整合,出版业的地方割据影响市场体系的建立。因为相对封闭和垄断,市场交流、互动不够,造成了企业形态表现不足,产品大量重复叠加甚至积压。要想打造类似贝塔斯曼这样的大型出版集团,没有完全的市场体系是很难实现的。
出版业现有的生产方式在很难实现内容的创新,传统的组稿,单一的作者,作坊式的加工,效率低下。从内容的来源,到加工方式,想有创新很困难,想扩大规模制造更困难。维基百科、知乎这些企业没有什么正式员工依然可以将内容制造的很完美,而且还在持续不断产生社会影响,这是一种创新的生产方式。出版业的主业是知识服务,按照现代服务业的思维去理解,用现代服务业的工具和方法去引领,也许出版业会有大的突破。
混合经济和自有经济体冲击国有经济体。这种冲击将来还会持续并且会越来越大,因为混合经济和自有经济对市场需求更敏感,响应市场更迅速,国有经济相对迟缓。多元化的投资弱化了专业化的出版,国内很多出版集团上市融资,募集资金大量投入到关联度不高的领域,这样影响了传统出版业的改造升级。
百道网:出版与科技的高效融合成为出版人必须面对的现实,但出版业和其他行业相比,又比较滞后。如何在传统出版的核心业务基础上,将出版与科技真正地融合在一起?
阮海洪:富士康是全球所有电子产业的集成制造商,总经理下达一个命令,五分钟之内每个员工都知道,他们每天生产上千种高精尖产品,每天将大量的产品送达世界各地,管理井然有序。日本的富士电机公司,管理全球1400多家企业,几千人的管理队伍集中办公没有任何嘈杂,管理的有序和高效让人惊叹。我们在感叹其他行业高效管理和生产的同时,出版业的生产和管理依靠了什么科技工具和手段呢?
出版与科技的高效融合刻不容缓。我们每天接触和使用的电视、电影、游戏、动漫、手机阅读等已经是内容产业的生力军,出版人围绕着纸质出版对现代科技在内容产业的各种出色表现望洋兴叹,现代科技已经让部分行业成为出版业的竞争对手,化解竞争的理想途径就是融合。我们公司已经实现了全面信息化管理,出版流程、财务信息、管理信息等都进行网上操作。我们正在和其他的科技公司合作,开发了数字内容加工的生产线,同时也开发了建筑装饰领域的知识云服务平台,我们希望通过合作弥补自身技术开发的短板,同时也分享现代技术在内容产业的新的收获。
百道网:您曾说过,出版业的产业延伸是出版业的最好出路。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在产业延伸上有哪些成功案例?
阮海洪:IT行业的很多企业从内容传播领域切入内容产业,他们在传播方式创新的同时也在追求传播内容的创新,出版业要和IT行业融合,要借助IT行业的技术和效率完善自身的内容创新并实现价值延伸,而不是竞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在室内设计这块暂列全国第一,我们联合IT科技公司就家装行业的知识服务进行资源整合,使内容价值渗透到家装行业的产业链中得到延伸。出版业要与其他行业一起共谋发展之路,将内容产品和其他行业的企业产品实现捆绑,我们正在策划智能制造的大型系列丛书,希望该丛书的技术应用部分能和智能制造装备实现捆绑,不仅可以实现规模销售,更重要的是可以面向社会普及智能制造知识。我们与茶叶经销商合作,出版了《茶叶战争》,并成功实现与品牌茶叶的捆绑销售。
百道网:以您在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的管理经历为例,在推进内部体制和机制改革的工作上,做了哪些尝试和探索?换句话说,如何管好人?
阮海洪:我出任武汉华工激光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时候,公司从作坊开始起步,我提出“代表国家竞争力,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员工自励口号,经过八年的艰苦努力,这个口号实现了,后来进一步改成了“代表国家竞争力,具有国际竞争力”,我完成了华工激光阶段性的历史使命后步入了出版业。我加入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提出“超越传统出版,影响未来文化”的员工自励口号,有了想超越的强烈愿望,所以在管理布局上就有了变革的动员和可能。
我做了很多尝试,发现在内部推进体制改革很困难,推进机制改革可以有所作为。我的从业经历告诉我,无论怎么样的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核心是员工激励体系的设计。好的制度设计,让大家有梦想的空间,也给自己获益的空间。我曾经把出版社旗下的武汉万卷子公司的40%股权让员工持有,因为存在和出版社的关联交易嫌疑,最终注销了该公司,但是员工的持股有了一定的升值。虽然尝试的过程比较简短,我的确感觉到了员工对激励的渴望,同时也感觉到出版业突破体制的艰难。
我们通过流程改造和供应链的优化节约成本并提高效益,通过ISO9000质量认证体系强化产品质量,通过充分放权激活部门的经营自主性,通过团队考核强化团队意识,通过法兰克福书展固化国际合作的平台,通过技术交流搭建跨行业合作平台,通过大项目的开发开拓大视野等。企业的发展措施主要是为员工提供更大的机会舞台,企业的持续变革主要是为了让员工的激情生生不息。制度设计的基础是希望人人有责任,事事有责任人,事事可以追究责任。我们不仅做到管理信息的公开,分配制度和执行也很透明,所以企业的工作氛围很融洽,员工之间的关系很阳光。
百道网:如何让员工将个体与企业命运有效融合在一起?
阮海洪:老实讲,根据现行体制,现在很难让员工将个体与企业命运有效融合。我们强调出版职业的使命感,也强调行业垄断运行的优越感,但是这些远远不足以稳住那些出版业真正需要的优秀员工。我经常给员工讲出版业的使命感和危机感,经常和大家分析出版业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我更希望员工们把出版社作为事业的舞台,在这里接受职业的锻炼和考验。虽然当前股权激励难以实现,但我希望员工们在出版社能够获取更多的知识资本和经验资本,无论员工们将来在哪里创业或就业,我们都支持和包容。基于以上的原因,出版社的员工没有太多的心理环境压力,更多的只有工作任务压力,宽松的心理环境是我们能够融合的最有效手段。
团队意识是加强融合的另外一种手段,没有团队就做不了大事,没有大事也就让有进取心的员工缺乏事业感,事业留人通常是股权激励之外强化融合的有效手段。当然,做大事肯定有大的投入,我经常鼓励大家为了大的项目要大胆设想,只要科学论证和有团队支撑,投入多少不设上限,我们现在正在推进的若干项目就是这么开始的。美国的基础教育数学教材投入2亿美元,《达芬奇密码》投入4000万美元,《克林顿自传》投入2000万美元,大团队、大制作、大收益和强大的社会影响力都是员工期待并愿意为之奋斗的。团队是员工融合的基石,项目是实现融合的纽带。
华为公司创业阶段提出的口号是“所有的员工都是股东”,是为了培养员工的主人公意识;当员工们开始分享创业成就出现了懈怠情绪的时候,提出“员工不仅是股东,同时也是打工者”,要求员工拼命工作,员工是企业整体的一员,个体和企业命运息息相关。只要出版业的股权激励能够实现,员工个体与企业命运的融合就更加简单。
百道网:如何做一家优秀的企业,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家?
阮海洪:这个问题是出版业的伪命题,我们很多业内的文章经常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出版业的转企改制和企业化管理,尽管很多表述反应了当前出版业的实际,但观念和观点已经非常落后,这是因为出版业的自身封闭造成的。没有成功的企业,肯定不可能成就成功的企业家。没有完全的市场体系,依靠资源的垄断实现规模效益的企业不是真正意义的企业。在其他行业有很多成功的企业,国内有的一个企业的规模相当于我们出版行业的规模,这些企业的奋斗史和成长经历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这些企业的企业家们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我们一直都在向成功的企业学习,学习他们的企业理念、企业意志、企业文化、企业制度、企业治理,我为成为优秀企业家的职业理想正在努力,所以这个问题最好在出版业之外去寻求更好的答案。
(本文编辑 eliza)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扫描二维码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