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书新闻
《我的现实我的主义》阎连科、张学昕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阎连科无疑是中国当代文坛中最具探险精神的小说家之一,从《日光流年》《坚硬如水》,到《受活》,再到《丁庄梦》《风雅颂》,每一部作品的面世都伴随着一场媒体狂欢。屹立于风口浪尖的阎连科,弄潮儿般执拗地挑战着汉语书写的极限,其间矢志不渝的是作家对我的独特视角的坚守与运用,和对现实的别具匠心的体悟与书写。最近出版的《我的现实我的主义阎连科文学对话录》一书,通过作家阎连科与批评家张学昕等人的文学对话,为我们徐徐展开的,正是作家三十年来文学创作精神历险的奇幻之旅与经验之谈。
书中探讨的核心内容,当属身为作家的阎连科如何表达现实,如何理解真实的问题。在该书中阎连科首次使用了更为清晰的诠释神实主义,即:在创作中摒弃固有真实生活的表面逻辑关系,去探求一种不存在的真实,看不见的真实,被真实掩盖的真实。在他看来,生活中有一种真实,是在大家的目光中不存在的真实,它只在我的目光中发生和存在,这不是神秘,不是怪诞,不是寓言,它就是真实,就是存在。很大程度上,对话录向我们展示了阎连科对神实主义的命名与探索过程,它不仅是建立在其对生存经验与民间文化的汲取感悟之上,建立在其对卡夫卡、马尔克斯等经典作家作品的阅读体验之上,更建立在其对小说创作实践的不断尝试与反思之上。阎连科的困惑或者说焦虑之处在于,他在直面现实和存在的同时,还力图寻找不同于他人的全新的第三种写作,因为每个作家眼里都有不同的现实,有不同的现实主义。当然,神实主义的这一命名与内涵还有待于研究者更为严谨的学理考量,而阎连科的意义在于,这种探索的背后有力地宣示着我的这一个的独特存在。
该书的另一意义,我想,还在于对话文体背后所彰显的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真诚互动。面对罗兰巴特作者已死的冲击,重申中国古典文论知人论世的批评理路是十分紧迫而必要的。无论是巴金的呼吁:不了解我的生活经验,不明白我的创作甘苦,怎么能够爱护我?!作家也有权为自己的作品辩护,还是马原的质疑:研究者们总是用他们自己的目光和观点来揣测我们,怎么可能做到准确和恰当呢?以及阿来的期盼:最好有那样的文章:对你的作品有充分的理解,理解你的写作意图和追求以及写作的可能性,都不约而同地将症结指向当代文学批评对作家的隔膜与忽视。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对话录为研究者走近作家作品提供了重要的契机,成为批评者理解作家创作理路的重要向度。
实际上,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张学昕就开始了对研究对象的跟踪式考察,并与包括阎连科在内的苏童、格非、杨炼、唐晓渡、徐敬亚等诸多作家展开对话,力求对作家的创作给予全方位的观照。需要指出的是,批评者对作者创作理路的关注与新批评所指摘的意图谬见、创作谬误并不矛盾,而且作家自我诠释的主观性与文学作品文本呈现的客观性之间构成的潜在张力与互文性,恰恰为文学批评提供了富有价值的线索和可供阐释的空间。更为重要的是,一个对批评对象身怀热忱与敬意的批评者,其所发出的往往是有温度的批评,也更容易切中肯綮,洞悉文本的幽微。我们在向那些坚持与作家拉开距离以保持批评的纯粹性的批评家致以深切敬意的同时,对以张学昕教授为代表的批评家积极介入批评对象,由了解之同情而生发出的充满活力的批评文字应有新的体认。这种对话与介入也许依然无法消弭其中的隔膜,但批评者直抵精神世界深处的批评诉求所流溢的人性光彩,却恰恰揭示了文学的本体意义与魅力所在。
最后,书中采用对话录的原貌展示,凸显了对话的现场感,虽深入肌理容易琐细但绝不失严谨,而且抛开了正襟危坐的拘谨,显示出宽厚与放达。语言简洁朴实颇具亲和力,对话双方纵意而谈,俯仰之间别有意趣。书中既有作家对自己创作心路历程的真诚回顾,也有面对批评家质疑发问的坦率回答与深度诠释,关涉其中的包括作家的生存背景、创作缘起、阅读经验、理论主张以及对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反思等众多方面。因此,无论对研究者还是普通读者来说,翻开此书都将是一次具有发现意义的阅读体验。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扫描二维码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