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旧书店城市的胎记
作者:沈嘉禄时间:2011年12月28日来源:新民周刊
订阅《新出版日报》分享到微博:收藏微博评论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小朱书店的悲喜剧颇让市民怔忡:曾经在家门口的旧书店,黄鹤一去不复返了。我问了一位经营旧书店的老板小伍,他也不能确定现在上海惨淡经营的旧书店还有多少?扳扳手指,靠近复旦大学的国顺路上有一家,国权后路上有一家,福州路古籍书店三楼有一家,上海文化商厦三楼有一家,福建南路上有一家,中华路靠近文庙有一家,方浜中路上也有一家,专售线装书,品级蛮高,董桥也是那里的常客,老板收到好书会替他留着。
小伍的旧书店开在福建南路靠近人民路上,有着所有旧书店的基本特征:店面狭小,门面低调,旧书堆得顶天立地,店堂内密不透风,但来者络绎不绝,近来熟面孔朋友一头扎进就问:“你啥辰光关啊?”
小伍很生气:“不要听到风声就想到落雨,我不会关的。”
话虽这么说,我则知道小伍在安民告示的同时也在给自己打气。这家小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由出版系统一群爱书的离退休老职工创办,十多年后,老伯伯们实在做不动了,就由一个体老板承包,但因缺乏人脉关系,收不到好书而难以为继,最后连房租也付不起了。小伍此时在福州路博古斋工作,一听这消息就毛遂自荐,接过这家小店。
小伍入行已有二十年,吃过萝卜干饭,积有几大优势:博览群书,懂得各种版本,结交朋友也多。店门一开,书蠹纷至沓来,有什么好书,他会给所需不同的朋友留着。他还认识一批藏书家以及后人,谁家的藏书有哪些特点,心里有一本账。有时候藏家家里要搬家了,或者要装修了,他会主动上门帮忙大扫除,清理出来的旧书,藏家就交他处理。
领导支持他,新文化的招牌借给他用。新文化在旧上海就有了,与文化人的关系非常密切,小伍当然知道这块招牌的金贵,为了拓展业务,他除了做好强项民国版图书外,还增加了古籍修补、收售古旧字画、古旧文房用品及工艺品等业务。上周末我去那里闲聊,就看到一老太太捧了一把满是茶垢的紫砂壶来寄售,还有一叠良友画报。
“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了,孔夫子网一开张,大家都喜欢到网上淘宝。过去铅石印刷品是不上拍卖行的,现在也上拍了,抢去不少市场。有些藏家看到旧书居然也能拍到几万十几万,心态也变了!你上门去收,他开价就野豁豁啦。”
为了寻找旧书,小伍甚至跑到废品回收站,如果能寻到几本旧书,即便蓬头垢面,也是眉开眼笑的,但这种捡皮夹子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小伍说,“现在图书流转速度加快了,半年三个月,新书就退架了,成了旧书,放我这里销,打个三五折,老实惠的。有些人买了新书并不急于读,小半年后发现在我这里只需一半价。所以接下来我会在退架书上做些文章,帮助国营书店消化库存。卖旧书嘛,发财是做梦。小本经营,做好读者的桥梁。”小伍说。
面对网络逼压、旧书上拍等不利形势,小伍淡然一笑:“做旧书的生意人一直希望有关方面在税收方面给点优惠,据说市政府已经在考虑了,这是利好消息。”
旧书店是城市的一道风景,在巴黎塞纳河左岸有一家中国读者也知晓的莎士比亚书店,开了一百年了,在文化人心里的位置不亚于埃菲尔铁塔。河边的旧书摊从18世纪法王路易十六时期就形成了,旧书摊的数量有250多个,绵延数公里,称得上是世界最长的旧书摊或图书馆了,绿色的铁皮箱也成为饶有趣味的景观。在伦敦也给了旧书摊店钻石级的地段,一处在英国博物馆附近,还有一处在泰晤士河边的滑铁卢桥南岸桥堍。
上海不是要建成国际大都市吗?那怎么可以没有旧书店呢?特别是世代经营旧书业的人,是会说话的档案袋、记忆库。虽然在某些人眼里,旧书店比较寒碜,构不成商业街的亮点,但旧书店是城市文明的载体,也是与城市共生共存的胎记,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期待中,应该有它的位置。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