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第五届韬奋出版人才高端论坛”征文
崔雯雯 安徽出版集团安徽时代出版发行有限公司 校对
全球化浪潮已经全面渗透进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全媒体的转型进入了快车道,不故步自封,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已经成为出版业迎接新挑战的必经之路。对于出版人才的教育来说,出版人才是出版业未来发展的后备力量,是出版业内部新鲜血液源源不断供给的主要源泉,在新的形势下,人才就是力量,人才就是未来,人才决定了一个企业乃至整个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所以说出版行业要重视出版的人才教育,传统的出版人才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下时代的需求,人才教育的“立体转型”已经迫在眉睫,做好人才教育的承上启下和固本求新,才能使企业及全行业的发展体现新面貌、新思路,为发展提供全新助力。
打造“博而专”的“立体式”人才教育
出版是一个应用型学科,是与实际出版工作紧密联系的学科,对于出版人才的教育来说,理论知识的积累固然必不可少,实际操作能力的提升也要同步重视起来,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培养出符合学界业界需要的出版人才。笔者对于出版人才教育“立体转型”的思考,主要是基于两大类情况分别进行分析:一是高等学校对出版专业学生的人才教育培养,二是出版业内对于已有经验的出版人才的“二次深造教育”。
可以说学校里专门的出版专业教育是科班出身的出版人进入出版领域的第一步,系统性的知识学习为学子们开启了出版专业的大门,鉴于出版学科的特殊性,对于知识广博度的要求是必须具备的,这个不是作为炫耀的资本和谈资,而是作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成为真正的出版人之后,每天面对各种各样的稿件会遇到种类繁多的问题,很多都是对自己已有知识积累的考验,你可能不会知道明天到你手中的稿件是什么内容,可能是小学语文,又或是大学的高数,或者是科普类的小故事,但是唯一共同的要求就是你要去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这就需要出版学子在未进入出版行业之前就是要有宽广的知识面,且不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或者“博古通今”,优于普通人的知识积累是迫切而且必须的。当然在出版这个大学科内,就如同别的学科拥有细致的专业分支,仅仅拥有很广的知识面还是远远不够的,有明确的自我定位,找到自己的优势,在“博中求专”,在“博中立专”才是新型出版人才教育所应该考虑到的。
说到“专”就是要求无论是在学校的出版学子还是已经在工作岗位上的出版工作者,都要对于自己的“专”做到心中有数,注意培养巩固将其成为自己真正的优势。“专”是因人而异的,可能由于个人不同的学术背景或者是在工作岗位上逐渐积累磨练的特长,对于因人而异的“专”我们要重视起来,将其基础打牢,做一个“有特长有绝活”的出版人。
对于出版专业的学子接受出版专业的学校教育,是一个从未知走向渴知的过程,对学科建立起全面清晰地认识,构建完整的学科知识框架,打好扎实的理论基础。目前出版专业在高校内主要是偏重于出版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成为短板,由于出版学本身经验类知识比较多,一旦脱离实践会使得学生获得的知识成为“空中楼阁”,没有扎实牢固的实践操作,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忘记。所以说对于高校内出版专业人才教育,必须要践行“走转改”——“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虽说是面向于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但是笔者觉得也同样适用于出版工作者和出版学子。不直接走进读者们,不去图书市场调研,只是在教室里和办公室学习、看书稿,是无法知道读者和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图书。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像新闻记者拥有新闻敏感性一样,对于图书市场的发展走向和趋势,对于读者需求,对于书稿的掌控力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对于出版人才的教育,不能光从出版的业界学界的专家入手,还可以多邀请别的学科的专家学者,从学校教育起就开始培养,让出版专业的学子具有大学科背景,偏居一隅只会让视野变得狭窄,没有全局意识,更无法形成具有一定高度的跨学科思维。
要求“走出去”的出版人才教育
打破“伏案式”工作的常规思维模式,对于编辑校对人员要全方位地认识出版工作,要明确的是,需要处理的书稿只是体系庞大的编辑工作的“冰山一角”,除此以外从选题的策划组稿,到市场调研等一系列都是需要出版人兼顾的工作。现在地球早已是一个地球村,各国文化的交往非常频繁,著名的“诺贝尔文学奖”就是一个例子,从莫言获奖来看,我国的优秀文学作品也正走向世界。一直觉得有一句话说得很好——“世界这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句话对于出版人才教育同样适用。出版人才教育要打破传统的本地教学,本社培训的老方法,积极促成跨地区的学界业界的积极交流,甚至是与国外同行的跨国交流,当今社会“信息的及时性决定了事情的成败”,如果对外面的情况我们一无所知,落后的状况也就不难理解了。
出版人才教育也要“玩转互联网”
似乎纸媒唱衰的论调在近些年一直大为盛行,特别是在在互联网时代,报纸杂志图书都收到了不小的冲击,互联网阅读似乎成为了人们阅读的主要选择,手机等移动端的碎片式阅读正在冲击着传统阅读模式。面对着新的形势和挑战,出版人才教育也要快速接轨,在这个倡导“互联网+”的时代,“触网”才是必然的选择。互联网上有海量的知识信息,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图书馆拥有如此海量的馆藏,而且信息的更迭速度快,这非常适用于新时代的出版人才教育,新型的出版人才不能仅仅要精通直至稿件的校对编辑,还要“玩转互联网”。微信微博作为拥有数亿活跃用户的公共交往平台,图书的营销也有了新的方式和途径,各家出版社的微博微信公众号都顺势而动,大张旗鼓地创办起来了,有的还经营得有声有色,这些都是好现象,从另一个侧面就告诉我们无论是在学校的出版学子还是在工作岗位上的出版人,无论是查询资料还是做图书营销互联网各项技能都应该熟练掌握,同时要培养“互联网思维”,这些都是最近的出版人才教育所必须要做的。
学习的常态化,时刻保持一颗好奇心
出版专业是最讲究学习的常态化,对于未知要一直保持一颗好奇心,这是出版人才教育红需要引起重视的一点。更多的时候,我们的出版学子受到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让学习与成长并行,是高校各个专业包括出版专业教学需要考虑的问题。
有时刻学习的意识,向学界业界的专家老师请教学习,同行同事间的互相学习,要知道对于出版专业的特殊性来说,学习成为了立足于行业的“立身之本”,如果你不学习,那么你在出版行业是迟早要被淘汰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匠人精神”的传承
可以说出版人才的教育与其他人才培养机制最大的不同点,就是对于“匠人精神”的传承。无论是在学校里,还是在出版社老专家老编辑们的“传帮带”都是出版人才教育的宝贵财富。出版是一个需要精益求精的工作,没有前辈老师们对新人的谆谆教诲和悉心指导,新人是很难快速有效掌握出版的行业内的实践操作,可以说优秀老专家老编辑们对于“匠人精神”的传承不光决定着新编辑以及出版学子的快速成长,更是将整个行业的发展引向了一种良性发展的道路。把好的精神、好的传统一直传承下去,这是一种作为出版业内人与生俱来的责任,更是一种出版人特有的精神气质和坚守。
了解出版的人都知道出版是一个细致活,这种细致也是贯穿出版人才教育始终的,从出版学子在学校内接收专业的出版专业教育的那一刻起,“匠人精神”在他们心中慢慢种下,可能在首先来自老师的言传身教,来自于书本中出版界前辈们的优秀事迹和动人故事。而对于已经在编辑岗位上的出版人来说,“匠人精神”他们更是感同身受,这种精神体现在日常工作中的点点滴滴,体现在对书稿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上,体现在那字字词词之中,体现在那每一个标点符号的反复核实推敲上,体现在对图书封面版式设计的审美追求上,每一本书都是出版人经手的一件作品,出版人奉行的“匠人精神”就是秉承着追求完美的态度,悉心雕琢,咬住细节不放松,一代又一代出版人以实际行动将“匠人精神”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以上是我对于出版人才教育“立体转型”的一些思考,可能不甚成熟,有所偏颇,仅希望给予同行们一点思考和启示,毕竟人才才是二十一世纪的核心竞争力。对于出版人才的教育我们要引起足够的重视,传统的出版人才教育已经不能适应当下新形式的行业发展要求,有所创新有所改变迫切要提上议程,我期待着日臻完善进步的出版人才教育能够培养出越来越多优秀的出版人才。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扫描二维码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