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权衡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只要看有无旧书店及旧书店的规模即可知其大概。”的确,在熙熙攘攘的都市,这些二手书店是一个个未被尘封的记忆,也是一个值得旧书爱好者们细细品味的地方。我们通常所说的二手书店包括了“古旧书”书店和“二手教辅类”书店两种,它们以不同的形式影响着“读书人”的生活。天津实体二手书店发展情况如何?二手书店究竟是一种必将逝去的老旧事物,还是变化为“有机阅读”的潮流理念?是“夕阳产业”,还是必须存在的精神平台?近日,记者走访天津二手书店研究专家、藏书爱好者和二手书店从业人员,给出一份天津实体二手书店“生存报告”。
津城二手书市场的前世今生
追溯天津二手书店的历史,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主任刘运峰教授谈道,解放前,天津曾是满清遗老遗少、下野军阀、失意政客的寓居之地,许多书籍、字画就从这些人手中流散到市场,又加之天津面临渤海,背靠内陆,交通南北,连接东西,人员来往频繁,文化艺术发达,因此,有相当长的时间,天津的旧书业格外繁荣。天祥市场是民国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天津最大的旧物市场,其中以旧书店居多,是天津旧书的集散地,类似当年北京的琉璃厂,许多文化人都光顾过这里,郑振铎、阿英、黄裳、孙犁、姜德明等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孙犁先生晚年,多次描述在梦中到天祥市场买书的情景。
20世纪50年代,随着公私合营的进行,原来的天祥市场并入天津劝业场,那里的旧书和古玩字画业逐渐萎缩,旧书店只保留了一家,成为古籍书店的一个门市部。改革开放以来,天津旧书市的面貌不断在变化:从小海地、八里台到历史博物馆、二宫,从文庙、三宫、新世纪广场、沈阳道、鼓楼南街到古文化街,从路边自发“书摊儿”,到固定场地二手书店,二手书市场曾经相当繁荣,形成一定的规模。“拿当时小海地书摊来说,那个时代很多大型国有企业都有自己一定规模的图书馆,当时正逢国有企业改制时期,有些不景气的企业将图书馆的图书处理。而小海地正是大中型国有企业的密集区,很多人论斤买来处理图书后在那里摆摊儿出售,一般来说每本都不会超过一块钱。我买的第一本二手书——许广平的《欣慰的纪念》就是在那儿淘到的,大概只有五角钱”。
当时的天津,这些旧书市场附近吸引了许许多多“淘书人”,谈及“淘”二手书的乐趣,天津外国语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教授、“旧书收藏爱好者”温云水老师兴致勃勃地说,当时二手书市场里,既能看到勤奋求学的学生,也能邂逅颇有名望的学者作家。除了二手书本身价钱比较便宜之外,当时在二手书店里偶遇一本心仪的二手书,这种如获至宝的欣喜一般人无法体会,其中很多初版本、限印本、毛边本等,内容虽与普通版本一般无二,但在爱书者眼中,却有水晶与沙粒样的天壤之别。很多人长年累月扎在那些布满灰尘的旧书堆里,在二手书店一呆就是一天,回家时还会收获一大捆书。此外,在二手书店会出现一些“捡漏”机会,并不是读书人贪小便宜,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体现了他们的“眼力”。以上两种乐趣皆是网上购买二手书得不到的生动的体会。而近些年,由于二手书以积压的打折书和前几年出版的书占大多数,购买者也由学者、收藏家慢慢转向了大众。
如今,古文化街文化小城书市可以说是天津目前唯一的大型旧书市场,有着像阿秋书屋等二手书店,文化小城空间最大的小广场不让摆书摊了,只有几条小巷里还摆着不少书摊。不难看出,实体二手书店发展前景并不乐观。刘运峰教授表示,其实并不是只有二手书店岌岌可危,所有的书店生存都面临着严峻挑战。因为书店的未来其实就是阅读的未来,而从近几年阅读的发展来看,电子阅读崛起可算是突飞猛进,最后归结于纸质阅读如何与新兴阅读方式相抗衡的问题。
很多人认为,网络二手书店和古旧书拍卖的兴起直接影响了实体店的销售状况,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网络二手书店又为旧书市场带来了一阵春风,读书爱好者们不仅可以更快地了解旧书资讯,还可以登录论坛,与书友们交流心得。网络为旧书业开辟了一个广阔的信息平台,将会成为一条重要的经营渠道。而逐渐走向成熟的古旧书拍卖市场也对于抢救和保存古书意义重大,书刊拍卖营造了浓厚的文化交流氛围,对二手书市场是一种无形的促进。
二手书店发展新模式与新困境
提到阿秋书屋,天津“淘书人”几乎无人不知,很多文化人和老板郭秋堂都成为了朋友,并亲切地叫他“阿秋”。走进这个60平方米大的书屋,古旧二手书多而不乱,分区明确,文学类、语言学类、中医类、棋类还有外文书籍类种类非常齐全。当读者询问想买的二手书在哪时,服务人员都会热情准确地指出该书的摆放位置。
“开始是对二手书如痴如醉的顾客,后来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做二手书的商人。”老板郭先生谈道,他的二手书生意其实是从网络起步的。2002年他是最早一批加入网络平台的卖家之一,开始卖自己淘来的书,后来网上生意越来越好,他就在2005年开了第一家实体店,2007年搬到古文化街。除了起步比较早、“选书”眼光独到、图书定价比较公道、累计了良好的口碑之外,市场定位准确也是书店成功的因素之一。由于书店离学校较远,来买书的学生非常少,从这个实体店建立开始就确定不收“二手教辅书”,将重点牢牢锁定在30岁以上的“读书人”这个消费群体。目前,书店根据当前物价指数,结合每本旧书的印张、品相、实用价值等制定出书的售价,并打印旧书出售加印章、明码标价。其中也存在一些“定价秘诀”,比如学术类、专业性强的二手书不能批量拿货,如果有一两本可以拿,定价可以稍微高一些。这类书虽然不好卖,但是本身数量少,经常也会碰到愿意出“高价”入手的买家。此外,书屋还出售古旧的书画、信件、书稿、票证,等等,这些也大大提高了销售额。
由于经营方式得当,阿秋书屋的实体店和网店的销售额基本持平。郭先生表示,虽然阿秋书屋名气不小,但是也遇到很多困难。最主要就是古旧二手书货源不足,和其他二手店经营模式相同,书屋进货渠道主要来自民间的“资源回收业者”。以前,人们民间收藏意识很淡薄,也曾出现很多人排队卖旧书的场景。如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收藏意识的增强,古旧书收售的境况却越来越窘迫,二手书店往往是售的多,收的少,也逐渐出现一种“旧书不旧”的现象。其中也有原来的“资源回收业者”自己开起了网络二手书店,由“供货者”变成了“竞争者”,这无疑也增加了古旧书实体店的压力。此外,“飞涨”的房租也是实体二手书店难以支撑的原因之一。
我国二手书业,特别是古旧书业严重萎缩,得到很多专家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呼吁相关部门应该采取措施,从政策、资金、环境上对古旧书业进行扶持。因为二手书市场的存在有其一定的群众基础,它既能充分利用图书资源,满足低收入读者的文化需求,又可解决一部分下岗人员的再就业问题。面对旧书市场的现实,应主动引导,加以规范,加强管理,使其成为图书发行市场的有益补充。
赋予二手书“有机阅读”的节能理念
学生消费市场已经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黄金”富含区,其中也包括二手书市场。由古旧二手书到教辅类二手书扩展,也可以看作二手书市场的与时俱进、求新求变。这类书店大多开在学校内部或学校周边。其中运营比较稳定、在学生圈儿小有名气的还属“天外二手书店”。
一到课间和中午休息时间,20平方米左右的书店里挤满了前来买书的学生和老师。书店负责人张俊玲女士是从天津外国语大学能源办退休的老职工,在日常工作中,她发现学生要接触、阅读大量的书籍,但其中相当一部分在短期阅读后就被搁置一边,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另一方面,购买新书的成本又居高不下,不少人都希望用有限的资金拥有自己需要的书籍。张老师认为,如果能够开一家“二手教辅书店”,正好可以解决这些问题,这种“减少社会资源浪费”和“旧物活化”的想法结合起来正好与国际流行的“有机阅读”概念不谋而合。将闲置的旧书再次利用起来,赋予旧书新的生命,这种节能、循环、和谐、永久的状态,不仅是“有机阅读”所倡导的重点,也是有机生活的核心要求。经过校方的同意,张老师在退休后开办了这家“二手书店”,已经有4年多的时间了。
经历了书店经营初期各种困难,现在书店的运营已经进入正轨,也获得了学校和同学们的肯定。前一段,也有外地的商人来取经,但是听完她分享的经验后,纷纷打了“退堂鼓”。“现在教材辅导类图书改版速度相当快,这就要求从业者要对于教材及时了解。但是不同年级各类课程教材成百上千,一一了解并不容易。如果不熟悉情况,进了旧版教材自然卖不出去,这是存在一定风险的。此外,一般开在校内的二手书店面向的群体是本校的师生,所以在进货时书籍也要进行一定的筛选。我们也要不断地学习研究才能对于本校相关教辅类书籍有整体的认识,学习的过程也并不轻松”。
经营校内二手书店,“诚信”特别重要,卖出去的书一旦出现盗版或教材版本过时的问题,同学一传十,十传百,很容易影响声誉,书店就很难维持。
最后,张老师告诉那些想要开校内二手书店的朋友们,现在整体实体书店萎缩的情况下,二手书店从业者一定要放平心态,这显然不是一个获利很高的行业。只有你认同“有机阅读”的理念,拥有着愿意为同学老师服务的真心,才能把“二手教辅书店”长时间地经营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