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选刊“摘桃”现象普遍 未经许可且拒付稿酬
作者:郦亮 周胜洁时间:2012年05月17日来源:上海青年报
订阅《新出版日报》分享到微博:收藏微博评论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现在的很多纯文学原创期刊,都在饱受遭各类文学选刊“摘桃”的困扰。这些选刊未经许可,几乎是同步地照搬原创期刊的内容,同时还拒付稿酬。《收获》今年第3期的几位作家想以“授权拒选”的方式,但效果并不被看好。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选刊“摘桃”非常普遍,如不有效遏制,这对原创期刊的冲击将是致命的。
摘得“迅猛”
内容重合时间同步
昨天是《收获》今年第3期上市的日子,但是《收获》编辑部主任叶开的心仍然揪着。他担心自己辛辛苦苦种出的“桃子”,又被那些觊觎已久的文学选刊轻易摘走。“我刊……广受欢迎也饱受选刊侵凌。如不立法保护原创致伪劣假剽盛行,神马都是浮云。”叶开突然发在微博的这一席话引起了业内的强烈共鸣。
《收获》这第3期中有马原的长篇《牛鬼蛇神》,格非的中篇《隐身衣》和须一瓜的《国王的血》,这堪称是《收获》最近几月内容最重磅的一期,自然也凝聚了作家和《收获》编辑部的很多心血。
但越是这样,叶开越是放心不下。昨天叶开在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表示,如今选刊与原创刊物在刊登日期愈发临近,这种不劳而获的手法对原创“伤害很大”,他很担心此次“摘桃”之举会重现。
叶开告诉本报,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些文学选刊会在原创杂志刊发的3至6个月后才进行选载,这是行业默认的规定。
然而现在,这种“行规”被打破了,选刊的速度几乎与原创杂志同步。“《收获》中的一般作品需要经过好几个流程,送审、提意见、反复讨论、与作者沟通修改,有时一篇有潜力的原创文章修改次数多达八九次,前后经历三个月才得以刊登。而选刊就是坐享别人的成果。”这严重地打击了原创的积极性。
叶开告诉记者,莫言的《蛙》、王安忆的《天香》、苏童的《河岸》等都有过被“摘桃”的经历。
摘得无理
未经许可不付稿酬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选刊“摘桃”现象非常普遍。比如莫言的《蛙》首发于2009年第6期的《收获》之后,短短几月之内,各大选刊争相转载,不仅确实短于6个月的选载期限,有很多选载并没有征得《收获》和莫言的同意。
叶开告诉记者,《收获》第3期有关作者已“授权拒选”,他们“想以此让同行与读者知道原创力量的不易,改变目前不劳而获的现象。”但这种“拒选”究竟能有多少作用,谁也难以确保。
叶开透露,一本选刊要选载小说的正规途径是,首先需要联系原杂志社与作者,征得作者与杂志社的同意,然后在选载后向原杂志社与作者分别支付合理的稿酬。但在“摘桃”泛滥之下,这两条都不会轻易实现。
不少选刊以“联系不到作者”为由拒付稿酬。“有一些友好的选刊会分别给杂志社与作者各几百元稿费,但我们杂志社给一般作家的中篇小说的稿酬是七八千元,这实在是不能比。”叶开无奈地表示。
选刊“摘桃”除了让作者蒙受稿酬上的损失之外,其实最受打击的还是像《收获》这样的文学原创地。因为内容重合,时间同步,选刊自然会分流原创杂志的一部分读者。《收获》目前每期发行量有10万册,相比高峰时的几十万发行量,少了很多,除去文学式微的因素,选刊分流显然是原因之一。
对于现在原创文学遭受的伤害,叶开忧心忡忡:“原创力是文化繁荣的推动性力量,是不能被简单复刻的。当务之急真的需要相关部门在修订著作权法案时将保护原创力作为核心,保护著作权人的权利。”
著名知识产权律师孔庆德在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选刊在进行文章转载时必须经过作者本人的同意,并且要知道作者与原杂志社的约定“如果作者未授权拒载,选刊取得与作者的联系后,方能选载。否则就是侵犯版权,严重者要没收非法所得。”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