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百道网·俞晓群专栏】我的祖父是不第秀才,留下家训“砚田无税子孙耕”,因此父亲一生自学不辍,读书不少,后来被同事称为“老夫子”。母亲的祖母是教师,据说是当时白城地区唯一的女教师,所以我的外公是读书人,他对书籍的热爱,也在母亲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记得早年父母填写各种表格,在学历一栏,父亲写着“小学三年”,母亲写着“高小”。父亲说早年家贫,他只读过三年小学,名曰“将就小学”。但我的祖父是不第秀才,留下家训“砚田无税子孙耕”,因此父亲一生自学不辍,读书不少,后来被同事称为“老夫子”。母亲的祖母是教师,据说是当时白城地区唯一的女教师,所以我的外公是读书人,他对书籍的热爱,也在母亲心中留下深深的印记。
有这样的生活背景,催生出我们多读书的欲望。
哥姐读初高中时,正赶上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因此失去高考的机会。大姐是老高一的学生,当年是高材生,最初知识青年回城就业,大姐被分配到沈阳水泵厂做铸工,瘦弱的她抬不动盛满铁水的钢包,手腕都被迸出来的钢豆子烫伤过。她说有一次,他的师傅没戴安全帽,一粒铁水飞到他的头上,当时粘下一块头皮,上面还带着头发,那铁水冷却后,粘着头发的铁块像一只毽子一样。好在大姐嗓子好,会唱歌、朗诵,不久被调到厂部文艺队去演出。
后来大姐离开工厂,去做小学老师,语文、算术、外语都教过。但大姐在中学学的是俄语,而那时时兴英语,大姐又去进修英语,还经常让我帮她纠正发音。再后来她离开体制内的工作,被聘为沈阳第一所私立小学的教学校长。
大哥比大姐小一岁,初中没毕业就上山下乡。当时他只有十七岁,母亲不放心,还申请他和大姐在一个青年点,让姐弟俩有个照应。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有一段“教育回潮”,大学开始招生,招收工农兵学员。那时的方法与现在不同,许多教师亲临工厂、农村和军营面试考生。哥哥很幸运,得到面试的机会。老师给他出两道数学题,好像是几何做图题和因式分解,他很快做出来。老师让他读一段英文,这一下碰到点儿上,哥哥平时就喜欢学英语,整天拿着一本英文书,躲在那里拿腔作调地朗读。哥哥的毛笔字是童子功,钢笔字也写得极好,因此被招考老师看中,得到录取。
二姐一九七〇年中学毕业,先是下乡知识青年,后来也赶上教育回潮。二姐学习好,认真准备升学考试,志在必得。考完试后,二姐感觉不错,本以为没有问题,没想到快要公布录取结果时,出现一位考生Z,他不答卷,却在卷子上写信,批判“师道尊严”,反击右倾翻案风,结果那次考试成绩全部取消,改为根据政治表现录取,虽然二姐表现很好,也没上成大学。
一九七七年恢复高考,最初哥姐们都想参加考试,但大姐的孩子很小,没有精力;二姐年龄大了,母亲不同意她再去读书,她还是坚持学习、进修,最终拿到大学学历,在一所大学教书。哥哥是工农兵学员,被安排“回炉”,又回学校去复读一年。那时他在辽阳化工厂做工程师,这个工厂与法国合资,一次为公派去法国工作,公开考试招聘,没想到又是外语发挥作用,哥哥考得第一名,许多“文革”前的老大学生都没考过他,因此去了法国。回国后工作几年,又参加外交部考试,去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做科技参赞。
回想哥姐的求学生涯,曲曲折折,各有不同。但有一条线索始终缠绕,那就是教育工作。前面说到,母亲的祖母是教师,父亲和母亲也在学校工作,大姐和二姐都是教师。一次两位姐姐陪父亲散步,有人喊:“俞校长”,他们三个人竟一起答应。
(深圳商报2017年1月6日)
(本文原载于:深圳商报2017年1月6日)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扫描二维码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