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20世纪50~60年代,面对国际上严峻的核威胁、核讹诈形势,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毅然作出发展“两弹一星”、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两弹”,一个是核弹,包括原子弹和氢弹,还有一个是导弹;“一星”就是人造卫星。
1999年9月18日,党中央和国家在表彰为研制“两弹一星”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专家大会上将“两弹一星精神”概括为“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二十四个字。
2024年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也是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为了纪念这个特殊的日子,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简称“交大社”)特别策划出版了《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这本书,作者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研究馆员荣正通,核武器工程专家胡思得院士主审并作序。
这本书回顾了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攻关之路,讲述了在当时国际环境严酷,我国的国力薄弱,工业基础、科技基础几乎空白,科技人员非常短缺等各方面都非常艰苦的条件下,毛泽东、周恩来、聂荣臻等老一辈革命家审时度势、高瞻远瞩、英明决策,钱三强、朱光亚、邓稼先等老一辈科学家、科技工作者、解放军指战员、工人等无私奉献、奋力拼搏,在党的领导下,全国大协作,共同攻坚克难,铸造中国之盾的故事。
《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
点击图书封面可直接购买
出版社: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作者:荣正通 著
出版时间:2024年06月
2024年6月,《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新书首发暨俄文版版权输出签约仪式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举行,出版界领导专家、核领域领导专家等在会上对这本书的出版意义和出版价值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中国出版协会第七届理事会理事长邬书林强调:“《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这本书在当下出版,对我们做好大国重器是非常有意义的!”
国防科工局新闻宣传中心原党委书记丁杰盔说:“目前以纪实性文学的形式,比较系统地、全面地反映我国原子弹发展历程的作品还不是很多,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填补了这个空缺,为世人了解原子弹的研制历程增添了新的材料,打开了新的窗口,所以它非常有意义,有功德。”
交大社社长陈华栋表示,《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不仅是一本记录历史的书籍,更是文化传承的桥梁,是精神的火炬;不仅是弘扬科学家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的优秀图书,更是建立民众文化自信的图书,它将启发读者,思考国家的担当,思考个人的使命,从而进一步激发读者的爱国情怀。
“主题出版”第一要务就是要瞄准党和国家的重点工作、重大会议、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等进行策划和出版。交大社主题出版中心副主任、副编审吴雪梅从2022年就注意到,2024年既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60周年,又是两弹一星精神提出25周年,同时还是“两弹元勋”朱光亚、邓稼先的百年诞辰,因此在出版社社长陈华栋、编委会主任许仲毅的指导下,她提前两年就围绕这几个重大事件谋划选题工作。
荣正通是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他的研究领域广,学术很扎实,因为工作原因对钱学森的研究很深,又因为兴趣爱好对当年促成两弹一星事业成功的国家领导人、科学家等也有所研究。
2022年8月,吴雪梅拨通了荣正通的电话。他们聊了一个多小时,想法一拍即合。荣正通行动快捷,没过几天就搜集了很多相关的很多资料、图书等,有些还是从旧书网花了高价买来的。他花了近一个月消化资料之后,在8月底就给吴雪梅发了目录和样张。
创作之前,吴雪梅就创作目的、创作思路、全书结构等和荣正通做了全面、深入的讨论。开始创作之后,他们更是保持着密切的沟通,荣正通每创作一章就会发给吴雪梅,吴雪梅则根据自己的编辑经验提出修改意见。持续的沟通,保证了这本书的初稿是符合他们双方预期的。当他们聊到这个选题的创作逻辑和结构时,吴雪梅才知道荣正通本科阶段学的是化学,硕博学的是近现代国际关系,这对于本书创作又是一个加分项。
吴雪梅
做编辑很多年,吴雪梅很庆幸总遇到能客观讨论问题的作者,荣正通也是其中之一。“作者和编辑能够放下各种‘多虑’,只关注书稿本身,就事论事,这使得沟通效率和书稿质量都大大提高了。”她由衷地说,“在这里,我也要特别感谢荣老师对我的信任和尊重,我的很多编辑意见在书稿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而且后期具体审稿过程中,荣老师也给了我很多修改书稿的裁量权。”
虽然他们最开始的定位是学术研究基础上的通俗读物,但是由于荣正通之前是做学术研究的,没有写过通俗类作品,这对于他来说是一个挑战。在创作过程中,他搜集了很多类似的经典作品,揣摩成功作品的成功之道;查阅了大量和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相关人物的传记、年谱、核工业史等资料,多方比对,努力找到最准确的表述。
吴雪梅除了经常提醒荣正通注意可读性,还搜索了和选题相关的新闻、故事或参考资料发给他,请他参考。荣正通不仅非常认真地阅读每一条信息,还会去核实相关内容的著作、论文或文章,比对哪些信息可取、可信,哪些信息不准确、不可用。初稿出来之后,在不改变作品本质和逻辑的情况下,经过反复的打磨、修改,终于变得更加亲近读者。“荣老师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做事特别认真!他是以做学问的态度对待这本书稿,尽最大的努力避免以讹传讹。”吴雪梅回忆说。
初稿出来之后,荣正通又根据吴雪梅提出的意见反复修改。随后,他们开始对书稿编辑加工。第一轮,由社里的编辑团队磨稿子。第二轮,由社内的专家审读稿子。第三轮,由社外专家审读稿子。每一轮都是团队大作战,几轮下来,这本书从选题到付印花了差不多两年的时间,终于于2024年6月付梓。这是一部由作者、编辑团队、社内外专家团队合力磨出来的优秀作品,真可谓是“好书多磨”!
自从2019年《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颁布之后,出版界更加注重宣传科学家精神,让科学家成为年轻一代的榜样,培养下一代人的爱国心,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
原子弹的研发,既是一件举国耳熟能详的事情,又是一件大家并不清楚细节、大多靠传闻了解的事情。吴雪梅认为,与其只言片语讲不全面,或是任由别有用心的历史虚无主义者讲,不如我们调查好史实,认真写好、讲好,主动讲比被动解释好多了。荣正通也是本着做学术的态度来创作这部几十万字的作品,把这个宏大主题的来龙去脉讲清楚,讲得通俗易懂,让读者在感动中更好地传承“两弹一星”精神。
荣正通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写到,“本书的写作过程对我来说是一次‘两弹一星’精神的洗礼。从事‘两弹一星’事业不仅是‘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有时还意味着牺牲家庭乃至牺牲生命。”在写作过程中,他经常被科学家们的事迹感动得热泪盈眶,“我相信,这些故事不仅会感动我,也会感动万千读者,让大家在这份感动中更好地传承这种精神”。
为了这本书的高质量出版,交大社还邀请了中国工程院胡思得院士、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原副总工程师李景、青海原子城纪念馆副馆长杜文林等专家审读书稿。专家们经过多次反复认真审读书稿,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例如,胡思得院士从宏观和微观上给与了很多重要指导,补充了红砖小楼建设的背景和过程等信息;李景总工程师帮他们理清了历史史实,纠正了广为流传但不甚准确的说法,并耐心解释为什么要这样修改,背景是什么,事实是什么等。
荣正通在新书首发会上说:“这本书的创新之处有两点,一是以学术研究的态度写通俗读物,尊重史实、内容可信;二是强调国际视野,从近现代国际关系史看中国核武器发展历程,有利于读者全景式了解这段历史。”
现在已出版的纪实文学作品中,一类是纯通俗表达的,以故事为主,文学色彩比较浓,对话或场景虽然鲜活,但是经不起推敲考证;另一类是纯学术研究的,时间、地点、人物一定是经过考证的,可读性却比较差。《为国铸盾——中国原子弹之路》这本书既吸取了这两类图书的长处,又避开了它们的短处,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通俗表达为形式。
核和外交一直以来都是比较严肃、谨慎的话题,从国际关系视角来看中国研制第一颗原子弹过程和意义的书比较少。中国是爱好和平的国家,始终秉持着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原则,积极推动核能的和平利用,为构建更加和平稳定的国际秩序不断做出努力。在这本书中,荣正通也用了很多篇幅和笔墨在国际关系的论述上,表明中国研制原子弹不是为了征服他国,是频繁核威胁下的不得已而为之,是为了守卫自己的和平发展,“中国威胁论”也自然瓦解。
提到研制原子弹这件事,大家都知道是老一辈国家领导人的英明决策、科学家的艰难攻关等,但是做成这件事的是一个群体,由很多部分组成,还有很多人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书中讲到的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原子弹的核心部件是铀球,加工铀球需要特别精准的动作,加工时纵向的进刀量深度不能超过0.2毫米,横向的走刀量不能超过0.15毫米。为了万无一失,加工铀球的技术工人原公浦每天都要练习,最后冲刺的三个月,他吃不下饭,1.7米身高的他只有90斤,每天只能由专人给他从静脉注射葡萄糖针剂。除了精度要求,加工铀球时,技术工人还要承受临界事故带来巨大心里压力,因为一旦发生临界事故,要遭受核辐射的危险。原公浦车完最后一刀,几乎要瘫倒在地了。类似的故事,书中比比皆是。“如果人人都如他们般无私和爱国,中国何愁不会更强大?!”吴雪梅说。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扫描二维码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