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炜:作家过分职业化有伤害 做业余作者最正常
作者:张 炜 时间:2013年01月21日 来源:北京晚报
订阅《新出版日报》 分享到微博:收藏
微博评论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2012年,因为莫言的获奖使中国的汉语文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被关注高度。湖南文艺出版社“原创之春”一改前两年的面貌,推出了张炜先生的十八卷散文《万松浦记·张炜散文随笔年编》,表达对一个严肃作家,一个有影响力汉字写作者最高的崇敬。
当人们还在感叹本届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历时二十多年创作完成的450万字长篇小说《你在高原》的体量之恢弘、耗时之巨大时,今年,400多万字的“最完备的非虚构类文字集结”《万松浦记·张炜散文随笔年编》,又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了。在张炜看来,这30年十八卷的散文随笔更是他的精神日记。
最完备的非虚构类文字集结
比起用力编织的那些故事作品,这些文字好像更切近现实生存也更有灼痛感,但唯其如此,也才称得上一本真实的书。
我接近40年的写作,这次收入的散文最早是1982年,可见虚构的作品比直接言说的散文作品还要难写。正好晚了10年才收入集子,其实18本书之前还有很多的文字,今天看了很羞愧。
我曾经最高的理想是从事诗的写作,做一个诗人。后来发现这方面的才能不足,做一个作家,提出来的目标更高。我的意思是说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作家,不光是一个能够虚构故事,不光是写写议论的文字,他要能够面对一个生命全部的复杂问题,发出个人真挚深刻的、有高度的、具有跟这个时代对话的能力。各种各样生命的设计,生活的设计,能够回答。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作家是何等遥远高大的称号,这绝非一般意义上的作家,绝非从职业意义上所界定的作家的概念。
警惕专业写作对我的伤害
我现在是所谓的专业作家,但认为过分的职业化是有伤害的,一个人到了八点半吃了饭之后在桌子面前, 八点半开始感动,十一点半感动停止。专业的写作者莫过于工作的惯性的磨损和伤害。我少年的文学理想原是不错的,做个业余作者是最正常的,后来失去了机会,做了个专业作家,慢慢领悟到恢复业余写作的状态才好。
当年业余写作的时候星期天都要加班,所有写作的时间都是晚上,两点半以前没有睡过觉,《秋天的愤怒》之前是这样。那些文字有张力也很有生气,包括《古船》的阶段,没有被职业化的写作拖得很疲惫。成熟的作家是凭着专业熟练度工作的,文字凭着惯性滑行,似乎很漂亮,但是这些文字没有生命力,他的神秘的力量从字里行间消失了。我个人警惕这些。
我大量的时间还是用在做实实在在的工作,不停地在胶东半岛地区穿行,案头上的时间越来越少。
比如说万松浦书院的工作,需要很细致。尽可能让自己的创作回到业余的状态。平庸的写作者无论产量多么高,影响多么大,发行多么好,都没有多少意义。
心里不能装太多读者
大众媒体,以非常通俗的文学和艺术形式推广,是好事情。但是有个前提,不能过于急躁。文学作品与影视完全是不同的。它们是两回事。纯文学作品压缩情节放大细节,所谓的诗性写作不完全是以故事来实现的。
有人说所有的诗性写作都不太在乎读者,是极而言之。心里装了太多的读者,一般来说不会是个杰出的写作者。真正尊重读者的作家,就要充分地写出个人,读者等待的不是一次性的满足,而是读到让他惊讶的非常偏僻的个体生命,所以说最尊重读者的,还是充分写出自己。把读者当成上帝的人,一定是急于推销自己的商品,而心灵不是商品。
(点击图片 进入论坛)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
点击图片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