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中大店门庭冷落,鲜有人光顾。成希 摄
学而优北京路店,这个在新浪微博上拥有848名粉丝的书店,于4月28日宣布停止营业,微博中写到:“【紧急通知】@学而优北京路店从今日开始已经停止营业,历经5年的时间敌不过岁月和电商的冲击还是败下阵来,现在就让她成为历史的一部分瓦片吧!!!”18年来,学而优书店开了多家分店,在最辉煌时期一度达三十多家店,但最近几年,学而优关闭了很多店面,最后只剩下五家分店。
学而优并不是特例,去年8月,在搬离华乐路时就高调宣布“不是结业,是搬迁”,且搬迁新址是正佳广场9月新张的HI百货的唐宁书店发出“致歉信”,声明因“发现正佳文化、生活品位与唐宁不大匹配”,正式宣布与正佳的合作中止。但也有业内人士透露,其中错综复杂的原因,绝不仅仅是“定位不匹配”这么简单。而后,新店开张似乎杳无音讯。如今,曾经有数家分店的唐宁只拥有一间门店,位于中信广场。
南方日报近期调查走访广州实体书店发现,近年来,广州更多的消费者选择网上购书。在电子书和网络书店的双重打击下,曾经遍布广州大街小巷的实体书店如今越来越少。实体书店的经营举步维艰,挣扎在生与死的边缘。究竟是什么让它们在夹缝中喘息不止,又是什么让一些曾风光无限的书店业巨头一一陨落?广州实体书店未来的出路又在哪里?
◇个案
学而优书店风光不再
“学而优”,由陈定方女士创办于1994年,以销售社科、文化、经管、学术类图书为主,目前是广东地区规模最大与最具影响力的民营学术文化书店,也是众多人文﹑社科﹑经管类的优秀出版社在广东市场的最佳代理商。
一度发展到三十多家门店
据陈定方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1994年,她从中山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后,到广东花城出版社担任编辑。因为不满足于出版社按部就班的生活,她在东园路的批发市场成立了图书批发公司,公司第一年就盈利了。两年后,陈定方辞掉出版社工作,在中大西门外租下铺面开了旗下第一家图书零售店——学而优书店。这家店只有100多平方米,上下两层,主打学术和人文的书籍。在实体书店的鼎盛期,学而优一度发展到三十多家店面。
在广州大众点评网上,“学而优北京路店”得到了顾客的“四星级好评”,在“产品”、“环境”和“服务”三个项目中,学而优北京路店的“环境”最受好评。点评者薯鼠写道:“偏居于新大新旁边的一条窄巷之中,如果不是想要在士多买水,亦都不会发现这里有一间如此幽静的书店,真是偶然。去到的时候只有二楼有一个客人,我想平常应该也不会有人来。尽管外面人流接踵磨肩,也极少人会发现这里。一楼是咖啡店,二、三楼才是买书。最欣赏的是它的楼梯,窄窄的,挂了一些画,很有味道;书店里面却布置得很清爽,但我觉得能更优雅一点,并且如果能把咖啡店和书店混在一起,这样就会更有特色。”
仅剩五家店或再关闭一家店
北京路的学而优突然关闭,使得不少网友大发感慨,“上次想进去但最终没有进去,没想到以后是再也没有机会”。网友桃枝miumiu在微博上说,在4月底,她与朋友们逛街路过学而优,想进去坐坐,但是又怕逛街时间不够,最后作罢了,没想到没几天就关了。
在陈定方的微博上,她转发了黑马大叔新书《黑马杂文》的宣传文字,转发时,她写了这样一句话,“因为是大叔老人家,俺就转了哈。以后不准只说网上书店有卖哈,网上书店赔本赚吆喝的模式已经把地面小书店整得店不聊生了哦。对不起,我心眼儿很小的。”见到南方日报记者时,她一声苦笑,看似不经意的一句玩笑话,却是学而优北京路店停止营业的真实写照。
陈定方说,在如今电商大行其道的形势下,实体书店的经营可以说是举步维艰。学而优在北京路苦撑几年,年年亏损不说,而且营业额还一路下跌,学而优不堪重负。在北京路房租水电人工等高涨的背景下,学而优被迫关店。“没有什么舍得不舍得的,只能忍痛关店。如果实体书店继续亏损下去,学而优还会在广州关闭一家店面。”
陈定方介绍,广州其他民营书店处境也不容乐观,现在缺书店已经关闭了,唐宁书店关闭了华乐路总店,只留下中信广场的门市店,必得书店换了老板,红枫叶书店还在苦苦坚持。
◇声音
海珠区政协委员罗林虎
书店承载居民阅读功能
政府应减税 加大投入
海珠区政协委员罗林虎介绍,广州实体书店经营状况艰难已有经年,随着网上书店低价倾销带来的经营压力,加上房租骤升,员工工资等费用也年年高涨,像“学而优”此类民营实体书店的经营者举步维艰,同时还要承担较高税负,每年上交税收很多,这对于民营书店来讲经营很不容易。
他认为,作为实体书店,实质上也在承载着接纳社区居民阅读的功能。他建议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等方面对“学而优”此类实体书店的政策扶持力度。政府应当发挥政策引导的作用,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在税收优惠、房屋租金和申请专项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与协调,尤其应对“学而优”此类文化书店里的领军企业给予更大支持。通过项目补贴、业绩奖励、减少房租等激励方式,加大对此类企业的投入力度,对一些项目较多的文化企业,政府应与金融机构协调,以各种方式对文化企业提供支持。
现象
接二连三的倒闭潮 近5年未出现新书店品牌
在白云区新市,从1994年开始,广州人吴叔就经营着一家小小的旧书店,闻着满屋子的旧书香度过了19载。吴叔说,那时的娱乐方式比较贫乏,很多人靠看武侠、言情小说来打发时光。生意红火时,一天来租书的人就有100多个。除了租书和卖旧书,吴叔在收书时偏爱与广州历史文化相关的书籍。2003年,吴叔将旧书店迁至文明路文德六巷。
吴叔说,随着电子书籍的普及,人们的阅读习惯正在改变,这些年广州已经有数家旧书店相继关门,关闭的实体书店更是不计其数。每月3000多元的店铺租金也让吴叔大感吃不消,为了节省人工,他不得不一人扛起了书店的大小事务,而妻子也在40多岁时迈出家门开始打工。今年4月1日,吴叔搬迁了书店地址,租金也随之上涨了1000多元,但是来买书和租书的,却见不到什么人。如今,他的书店是入不敷出,几乎靠街坊度日,但是吴叔还在苦苦坚持,他说自己看好实体书店。总有一天,人们会从网络电子书中回归。
吴叔这家持续亏损的旧书店只是广州民营实体书店的一个缩影,作为国营的实体书店老大——新华书店来说,日子也未必好过到哪里。记者周末在广州市新华书店员村分店看到,有不少人在书店看书,甚至不泛有家长带着孩子到书店看书,接受书香熏陶。还有不少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书店里看书选购,他们或站在书架前,或直接席地而坐,读得津津有味。
但是看书的人这么多,买书的人呢?记者观察发现,在长达1个多小时的时间里,竟然只有一个人前来结账买单,而且买单的还只是几本儿童书籍。年纪40多岁的黄先生说,新华书店没有折扣,他主要是带女儿来这里培养下气氛,如果女儿喜欢哪些书籍,他会记录下来,回家上网买。
海珠区政协委员罗林虎说,1997年前后,在广州市海珠区中山大学附近,聚集了七八家各具特色的民营书店;树人、学而优、七星、博尔赫斯等风格独具的书店,成了广州的一道文化风景。但是这种局面没有维持多久,由于难以维持因而相继关门,因为无法承受续约带来的高昂租金等压力。从2000年起,卖工具书的彩虹书店首先退市,坚持走学术书籍为主营路线的树人书店、七星书店也先后退出了售书市场,更多的小型书店转向经营各种大众化的畅销书。
受冲击的实体书店远远不止这些,连最老牌的书店也被迫撤离广州市场。香港三联高峰时期,曾在广州开设5家店。1年前,随着两家书店的集体关门,在广州扎根17年的香港三联书店正式退出广州市场。广州唐宁书店负责人说,近几年来,无论是书城还是购书中心,陆续有很多实体书店倒闭,数量十分庞大。而近5年来,国内已没有一个新书店品牌出现过。
探因
电商冲击下的忧伤 书商建议图书价格立法
“学而优”总经理陈定方介绍,租金成本已成为书店支出的大头,很多书店的日租金超过3元/平方米,有些地处高档商场的书店,租金甚至达到20元/平方米,不少书店交完租金,毛利率只剩下1.5%—3%。但目前实体书店最主要的还是受到网上书店低折扣的冲击,同时,税收也太高。
陈定方向南方日报记者介绍时,情绪有点激动,在她看来,网上书店的低价冲击和疯狂扩张,已经严重挤压了实体书店的市场份额。网上各家书店为争夺客源,五折六折进价的图书,以四折三折销售,甚至是零折售书。
陈定方指出,在图书成本中,直接成本(印制成本加上版税)大约是30%,间接管理成本大约是15%,也就是说,一本书的最低成本是45%,还不包括各销售商的退货和残破书也由出版社来负担。尽管网上书店不需要承担店面成本,也不需要承担店面装修及其他直接和间接的庞大开支,但网上书店却需要承担网络维护、图书购进和储存、图书配送等开支,网上图书打折,六折是底线。
她认为,网上的书店明摆着六折入货、四折卖出,都是在烧股民的、资本市场的钱。实体书店采购部从挑书开始便产生货运成本、物流成本,一本书的增值税13%,再加上附加在增值税上的地方教育附加税、国家教育附加税、防洪费、城建税、残疾人基金……增值部分的15%-16%被拿走了,然后才轮到书店开销各种经营管理成本,实体书店已经很难赚钱。
陈定方说,很多国家有图书价格销售法,但在我国卖书可以随便打折,从一个理性的、追求产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不应该的。加上不少的出版社、新华书店都是国有的,没有人真正倾力去维护产业生态。其实业内都清楚现在网络低折扣卖书产生的大销量是饮鸩止渴。如果实体店越来越少,网店的议价能力就会越强。同时,现在很多出版商为了应对网上书店的低折扣要求,把书价定高了,买单的还不是读者?
记者登录当当官网,打折信息迎面扑来,“励志书满88赠书,社科图书5折封顶、10万好书五折购、万众儿童读物买4免1”。在亚马逊图书首页,少儿图书满100减20、中文图书满100返两张服饰箱包购物券,价值60元……
记者在实体书店看到一本标价为148元的社科类书籍,若在网上购买,能比实体书店节约60元以上。“我们的经济承受能力有限,当然谁经济实惠,就应该支持谁。”记者在调查中得到,大部分读者并不在乎实体书店的存亡。
出路
多元化的自救之路 艰难转型谋求新盈利点
在陈定方看来,实体书店不会坐以待毙,绝对会尝试转型自救。她对此解释称,书店必须多元化经营,每间实体店的书要尽可能地在那个领域更精致一些,或者说更多一些追求人文性,这才是传播的真正意义。学而优的书店进入机场,书的选择不得不更多地趋于大众化。少年宫的分店提倡“儿童优质阅读”,而非简单地卖教辅书。
学而优北京路店在关门前,曾经尝试过多元化经营,将咖啡和书结合起来经营。陈定方曾经说,书和咖啡本来似乎就是天生一对的搭档,可以通过它来增加营业额,同时这也营造了一个聚集人的文化空间。但是咖啡这一块他们一直没有做好,可能经营的能力不够,也可能是精力不够。公司对咖啡厅的投入不够,接下来学而优会加强。
然而,学而优没有等来咖啡厅的起死回生,反而是选择了果断关闭整个店面。“我们没有资金,请不起专业的人,而且广州人喜欢茶文化,咖啡可能水土不服,而且地方太小了,我们申请不到明火餐饮。”陈定方介绍,来学而优喝咖啡的人很少,去那里买书的人更少。
作为全国第一家以大型书城模式经营的企业,广州购书中心在电商的猛烈冲击下,也不得不搞起了副业。但在广州,多元化转型最成功的就算方所书店了。书店主营人文、艺术、设计、建筑类书籍,其中有4万种港台书刊和近万种外文书,也有部分内地出版物。它提供的产品,包括图书、服饰、美学生活产品、植物和咖啡,而且全部自营。
而歌莉娅概念店卖花、卖创意,就算是面积狭小的唐宁书店,也摆放些工艺品可供选择,联合书店也不可避免地选择了多元化经营的这条路,联合书店引进了一家咖啡厅,也尝试自己做一些诸如明信片、笔筒等创意文化产品。
陈定方则说,他们选择的多元化道路则是深入社区,走社区化的道路。实体书店可以在大型的社区中精耕产品,开展如阅读分享会、群体读书活动、专题故事会等形式,通过多种方式凝聚人气,寻找核心客户,从而做好自己的销售。在关闭传统实体书店的同时,学而优已经悄悄在广州几个大型社区开办了特色书店,并且顺利举办了几场特色活动,深受居民们的欢迎和喜爱。
南方日报记者 成希 实习生 梁市
原文标题:实体书店的没落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