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法治周末记者 武杰
随着4月23日第19个世界读书日的到来,各地和各大高校、中小学的图书馆都开始忙着策划自己的读书活动。
“图书馆现在的发展情况如何?”
“哦,我们的图书馆有500多万册图书,根据读者的需求,每天还在采购新的图书,数字资源也在不断地增多。”
问起一个图书馆的现状,首先得到的便是这样的回答。当今,一连串的数字可以描述一个图书馆的发展现状,数字越大,图书馆的级别便越高,因而就可以被认定为一座合格甚至优秀的图书馆。
根据2004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的评估标准,对高校图书馆有一项指标是“生均100册纸质图书,生均年进书量4册”。全国中小学则要按照“生均15到40册书”的标准配备图书馆。
图书馆的这个需求量造就了庞大的馆配市场。但是重数量不重质量的图书标配要求也导致了很多图书馆藏书盲目、混乱和低劣的现象,图书馆在渐渐失去其价值。
在今年两会上,全国政协常委、民进中央副主席朱永新的提案是关于中小学图书馆藏书质量的议题。
此前,朱永新走访了几十所中小学,发现中小学图书馆藏书质量非常差。他曾经在一所小学的图书馆里看到这样一些书:《怎样做生意会赚钱》《赢在营销》《开公司必读》《如何练就赚钱的本事》《蒙牛管理模式》等。他表示,这样的书在中小学图书馆里绝对不是个案。
朱永新在他的博客中贴出某省教育厅的《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在这个书目中竟然出现如下图书:《最新医院院长工作全书(上、中、下)》(983元)《老年期内科系统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与治疗》《医学细胞学与医学遗传学》《新编怀孕分娩育儿百科全书》《下岗职工再就业指南》等,甚至还有《两性情感话题丛书——批判情人》等“少儿不宜”的书。
而大学图书馆似乎也并不乐观。2003年,大学扩招以来,有的学校招生人数几年内增长了一倍,有的增长了两倍,甚至三四倍。主管高校的行政部门对之考评的时候,要求其图书馆的藏书也相应增加到原来的四五倍。图书馆不仅要大量采购图书,以前对一些破旧过时的、零借阅失去使用价值的图书进行剔旧的工作也渐渐停止了。为了在藏书数量上达标,这些书也需要“滥竽充数”。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称,曾有一所高校负责人表示,有的本科院校为达到指标,到二手书批发市场论斤整车购买,还有的从其他兄弟院校拆借。他们只管书的册数,不管这些书是否有收藏价值,是否与教育教学有关,学生们是否借阅,反正只有凑够数,才能过关。为此,高校不得不在这方面浪费大量经费。
最近几年,公共图书馆发展迅猛,在数字上交出了满意的答卷。据文化部2013年的统计数据,2012年全国共有县级以上独立建制的公共图书馆3076个,比2009年增加229个;2010年至201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年均财政拨款75.83亿元,比2005年至2009年增长了87.6%……2012年全国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量0.58册,比2009年增长了31.8%。
衡量一个图书馆最重要的标准,是它藏书的丰富性和经典性。而让人没有想到的是,如今图书馆也成了量化考评的受害者。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副馆长刘春鸿表示,“二八定律”在馆配图书借阅率方面是常见的。20%的图书利用率是较好的图书;50%的书属于低借阅或零借阅;大约30%的图书从未被借阅。30%零借阅率的图书大多是选题雷同或者盲目跟风的图书。
北京人天书店有限公司总经理施春生表示,在这些为了应付领导、应付检查的评估过程当中,“读者的读书量,能够在图书馆停留多久,读者的阅读体验如何”却被关在了冷冰冰的数字报表后面。
而高校扩招和图书馆评估模式,繁荣了一种新的图书商业模式——馆配市场。
接起电话,张美萍的声音有些疲惫,作为北京大学图书馆资源建设部主任,她所在的部门主要承担图书馆文献资源的采访、组织业务。一个仅中文纸质图书每年就需要采购近6万册的高校图书馆,他们每天都需要根据馆配商提供的书目资料,选出适合本馆采购的图书。有些信息不完整的,还要上网进一步查询,选出合适的图书后,再将选中的图书书目发给合作的馆配商。用张美萍的话来说就是,“每天都在采购,每天都在往外发订单”。
而图书馆配书的后续工作,包括向全国各家、各地出版社的采购以及后期的入馆服务,都由馆配商来做。
施春生介绍说,馆配商这个概念起源于民营书店,是连接图书馆和出版社之间的桥梁。馆配商改变了图书馆的采购方式、图书分编业务流程。民营馆配商为图书馆提供包括书目数据查询、图书采配、数据加工等服务,甚至将图书馆最基本的业务,图书到图书馆后,分类、编目、加工、上架等后续服务馆配商也一并承担。
施春生把他们做的这些工作当做馆配商的竞争力之一,“即使是给图书盖章这个工作,一般图书馆员工可能一天只能盖1000本,而我们的工作人员能盖4000本”。馆配服务创新也许正是民营馆配商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之一。
越来越多的出版、发行单位涌入到馆配市场,新华系和民营系各占优势,几乎平分了馆配市场。馆配市场的蛋糕到底有多大?纸质书馆配市场的年总额应该在110亿元。施春生给出了这样的数字。
馆配商组织日趋集团化、业务专业化、服务个性化。即使如此,张美萍还是深感信息的不对称,全国580多家出版社、1000多家文化公司,如何才能将所有的好书都囊括在采购目录中,张美萍希望能在馆配市场形成统一的信息平台,将供货商集中在一起,形成大中盘。由北京人天书店集团2013年倡导发起、成立的“全国馆配商联盟”,现已有72家成员单位。但要实现完全统一这样的期望,并不容易。
激烈的竞争可能激发更加专业、优质的服务,但也可能会导致无序竞争。三联出版社的一位工作人员谭文曦(化名)认为,国家在文化产业上投入了很多钱,但是没有相应的政策约束,导致了一些资质较差的馆配商之间的恶性竞争。他举例说:“一个馆配商提供的折扣是6.3,另一个为了挤占市场可能会开出6.2的折扣,本来利润就不高的行业,不可能长期亏本,那么很多价高质优的图书就被排除在图书馆的采购书目上。”
如此,就出现了这样的局面:出版社的一些经典图书常遭遇屏蔽书目的问题;图书馆方面则表示,这些书正是他们所需要的,却苦恼于采购不到。这个问题,业内人称之为“招标的困境”。
提起馆配市场的问题,接受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均提到了同一个原因,图书馆的“招投标”存在很大的问题。朱永新在他的文章《中小学图书馆选书究竟谁说了算?》中提到,“现在人口或经济大县一次招标图书往往五六百万元,贫困县也有几十万元,省教育厅每年图书采购则上亿元。这本是一笔特殊而重要的精神投资,应该郑重对待,但在利益的驱动下,却成为许多人眼中的唐僧肉”。
200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颁布实施,图书馆采购引入了招投标机制,馆配业务逐步开始实行政府采购的公开招投标模式。时至今日,图书馆图书采购通过政府招标已经形成惯例。这使得图书馆的“选书权”被收到当地教育局,甚至是政府,而低价中标是招投标的规则。
一些高校的图书馆在图书订购、招标的过程当中还可以掌握较多的话语权,选书也有自主权。但在一些中小型图书馆,他们地位较低,话语权也不多,采取的是政府统一招标的形式。与拥有决定权不匹配的是,上级单位或者政府相关部门不了解图书,也不了解这个行业,认为买什么书都可以,所以完全以价格为考量因素。施春生认为,这是招投标在讲求透明化时带来的更大问题。
施春生将电脑和图书的招标进行比较,如果标的是电脑,招标之前电脑的品牌、型号、性能一目了然,后期的评估和核实也很容易。但是图书不一样,图书馆购买的是一个未来值,买的是一个馆配商的信誉。如果招标的折扣压得太低,一些选题、内容、纸张相对优良的高折扣书就无法买进,因此很多馆配商无法保证图书的质量和后期的服务。
于是全国各地的中间商、出版社各显神通,通过折扣、回扣、行贿,把盗版书、滞销书、压库书,一股脑地塞进了大大小小的图书馆。而受伤的只能是出版社和图书馆以及它服务的读者。
谭文曦也常碰到这样的问题。“三联的图书品质比较高,不可能有很低的折扣,更不会有回扣这类的不规范行为。”他抱怨道,“于是一些馆配商在中标的时候,承诺会提供三联100个品种的图书,但是最后可能告诉图书馆我们的只有50个品种合适,剩下的就去买一些低价甚至滥造的图书充数,这样做也降低了我们的声誉和销售量。”
王民生(化名)供职于一家有百年历史的省级图书馆。这几年,他们的图书馆虽然搬到了新馆,预算越来越多,但是图书馆越来越少的话语权却让他忧虑。
从前年起,王民生所在的图书馆搬入新馆后开始通过政府招标的方式进行图书采购。当然他们这里也是价低者得标的,“我们想买符合自己定位的,有特色的文献资料,常常谈不下来,馆配商嫌价格太高”。王民生说。
不同于北京大学图书馆3年一次的采购,这家省级图书馆是一年进行一次采购。王民生抱怨:“招标如果顺利的话,从准备材料、上报,到招到馆配商需要两个月,也可能会拖到3个月,耽误不少事。”
但最让他忧虑的并不是繁琐的手续,图书馆人最关心的还是书。“前年,政府拨给图书馆1000万元的购书预算,其中500万由图书馆自行决定购买想进的图书。但去年就没有这500万自行决定的经费,全由政府招标。今年又放了一些,给了10万元经费让图书馆购书,可是这点钱能改变什么,作用不大。”王民生停下还没说完的话头,换成了一声深深地叹息。说完,他有些不放心地叮嘱:不要说出我的具体情况,我怕明年连这10万(元)都没了。
而这些现象在中小学图书馆更甚。王民生说:“高校和我们这些大型公共图使馆,书还是有很多人看的,但是中小学学校的学生们忙着做功课,没时间看书,图书馆很难有话语权,管理就会更混乱,其实儿童图书更需要长期研究的业内人士来把关。”
为此,朱永新在今年两会上呼吁:身处食品安全危机频发的时代,不能再让孩子们的精神食品产生安全危机。应该把住中小学图书馆的选书、配书关,把住精神与文化的最后防线。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在《关于天赐的诗》里写到:“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但当下我们的图书馆与天堂的距离似乎有些渐行渐远。
“我们要把一个民族培养成什么样,图书馆就要配什么样的书。”这是朱永新想要在他的提案里实现的。
原文标题:图书馆里还有好书吗
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纪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属的网络媒体平台百道网、百道网微信、帮书店微信,以及百道学习APP和小程序等平台上发布的文章,版权属于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纪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与著作权人共同拥有,严禁转载。任何纸媒、网媒或社交媒体需要发布或转载,请与版权专员联系(service@bookdao.biz),获得授权后,方可转载。对于任何未经授权的转载,我们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
扫描二维码 分享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