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道网
您现在的位置: 图书> 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布脊精装)
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布脊精装)


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布脊精装)

作  者:余英时

出 版 社:中华书局

出版时间:2014年07月

定  价:58.00

I S B N :9787101101997

所属分类: 人文社科 > 文化 > 文化理论与研究

标  签:哲学?宗教 中国哲学

[查看微博评论]

分享到:

TOP好评推荐[展开]

TOP内容简介

余英时先生是旅居海外的著名华人学者,克鲁格奖和唐奖两大奖项得主。《论天人之际——中国古代思想起源试探》是余先生最新的重要著作。
《论天人之际》是探讨中国思想起源问题的一部专题研究著作。余英时先生借用雅斯贝尔斯提出的“轴心突破”概念,在与西方文化的对照之下,通过比较文化史的路径,以凸显中国文化的主要特色及其在世界史上的地位。
“轴心突破”指世界古代文明在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大跃动,最后导致系统性的哲学史或思想史的正式发端。余英时先生将“轴心突破”说用在先秦诸子的起源问题上,试将中国轴心突破的展开历程,置放于比较文化史的脉络之中,加以系统的叙述。
本书的一大纲领在于断定三代的礼乐传统(也可简称“礼”)为中国轴心突破提供了直接的历史文化背景。先秦思想家如儒、墨、道三家的创始人都自礼乐传统中来,而对当时“礼坏乐崩”的状态则同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感。因此他们不但各自提出如何更新这一传统的构想,并且以此为始点而发展出互不相同的系统学说。这是中国轴心突破的展现,也是中国哲学性思维的全面而有系统的发展。
从比较文化史的角度来看,经历了轴心突破的古文明最后出现一个超越的精神领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在中国历史上,诸子的系统性思维取代了巫的地位,成为精神领域中的主流,这是中国轴心突破的一个最显著的特色。然而这一取代的历史过程是十分复杂和曲折的,本书的系统阐述让这一脉络清晰生动。

TOP作者简介

余英时,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师从钱穆先生、杨联陞先生。台北中研院院士。曾任美国密歇根大学、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教授、香港新亚书院院长兼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现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讲座教授。著作等身,作育英才无数。2006年获得有“人文学科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奖(Kluge Prize)。

TOP目录

代序 中国轴心突破及其历史进程
 上篇:中国思想史的开端—比较文化史的探索
 下篇:中国轴心突破的展开

第一章 引论
第二章 轴心突破与礼乐传统
 从古代礼乐传统的变迁论儒家的轴心突破
 墨家的突破
 道家的突破
第三章 天人关系的新转向
第四章 从巫传统到气化宇宙论
第五章 孔子与巫传统
第六章 “天人合一”的历史演变
 “绝地天通”下的巫与礼
 “天命无常论”的出现及其涵义
 轴心突破后的新“天人合一”说
 延续与改造—新旧“天人合一”说的交涉
 “治气养心之术”的演变
 与古希腊轴心突破的对照
第七章 结局:内向超越
 外向超越与内向超越
 孔子与内向超越的展开
 “修德”—春秋时期的精神内向运动
 “道心”与“人心”:内向超越的归宿

跋一
跋二
参考文献

TOP书摘

夫知礼意者,必游外以经内,守母以存子,称情而直往也。若乃矜乎名声,牵乎形制,则孝不任诚,慈不任实,父子兄弟,怀情相欺,岂礼之大意哉!

这便和孔子以“仁”说“礼”,殊途而同归了。

从上面两系论证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这个简要的概括:三代以来不断“损益”的礼乐传统为轴心突破提供了_一个具体的历史场所;儒、墨、道三家的创始人都自礼乐传统中来,而对当时“礼坏乐崩”的状态则同有“是可忍,孰不可忍”之感。因此他们不但各自提出如何更新这一传统的构想,并且以此为始点而发展出互不相同的系统学说。这是中国轴心突破的展现,也是中国哲学性思维的全面而有系统的发端。韦伯论知识阶层(“intellectual strata”)和宗教的关系,提出过一个观察:中国的儒家(如孔子)和道家(如老子)以及印度的婆罗门贵族,与希腊哲学家相似,都拥有很高的社会地位和学术训练,因此也各自承担了某种伦理或救世的使命。这些知识阶层,一般而言,对于当时存在的宗教实践并不采取官方的立场。他们对之或不加闻问,或在哲学上重新作出解释,但却不从其中直接抽身退出。韦伯统论三大古文明中知识阶层对当时流行的“宗教”的态度,所以只能如此宽泛言之。如果专就中国儒、墨、道的表现来说,我们似乎可以得到下面这一比较确切的概括:代表古代知识阶层的儒、墨、道三个学派都对当时流行的“礼乐”抱着深切的不满;也就是说,他们的立场和官方之间距离很大。但是他们并不主张完全抛弃“礼乐”传统,而是各自对它赋予新的意义。我在这里特别用“礼乐”一词代替韦伯的“宗教”,是因为中国古代的“宗教”托身于“礼乐”之中,而“礼乐”的内涵又不能简单地和西方的“宗教”概念划等号。

现在让我对“中国古代‘宗教’托身于‘礼乐’”一语稍作澄清,因为这将有助于彰显中国轴心突破的文化特色。兹先节引墨子有关“礼”的缘起的看法:

昔三代圣王禹、汤、文、武欲以天之为政于天子……故莫不……祭祀上帝鬼神,而求祈福于天。(《天志上》)

引文中“欲以天之为政于天子”代表他对于“天志”的信仰,这里可以置之不论。但他描述“三代圣王”为了“求祈福于天”而“祭祀上帝鬼神”则大致代表当时以至后世的一个流行观念。

TOP其它信息

装  帧:精装

页  数:249

版  次:1

开  本:16开

加载页面用时:78.113